高考志愿可以填写的学校有很多,包括本科提前批、本科普通批、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专科提前批和高职高专批等。具体填写方法如下:
1. 考生在填写高考志愿时要充分考虑个人兴趣、学科优势、职业规划和家庭情况等因素,合理安排志愿顺序。
2. 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成绩情况选择学校,如果分数较高,可以选择重点大学,选择所在省份的一流大学建设目标中的大学报考。
3. 如果分数中等或偏下,则要选择符合自己分数的学校和专业,同时要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进行选择。
总之,高考志愿填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需要考生和家长认真对待,充分了解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招生政策,合理安排志愿顺序,提高自己的录取机会。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高考政策和录取结果因地区而异,因此具体的志愿填报方案需要由考生和家长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和考虑。
1. 平行志愿填报“位置”调整为“位次”填报:在“平行志愿”填报时,考生信息栏上会显示考生的排名位置。填报时,考生只需参考往年各招生院校相同分数的省位次排名情况,对号入座填报,既简单又准确。
2. 志愿设置及投档数量增加:平行志愿由原来的4个院校平行投档调整为可以填报9个院校平行投档,征集志愿也由原来院校+专业平行投档调整为院校平行投档。
3. 录取模式调整:合并本科录取批次,统一录取管理。
4. 招生录取方式变化:取消一本、二本等批次,录取期间采用平行志愿投档模式,考生电子档案将按照平行志愿的投档模式一次性向招生院校投放,考生电子档案投档后不再进行审档,由招生院校按照招生章程和招生计划直接择优录取。
此外,新高考改革后,志愿填报的变化也包括取消了专业调剂而改为“专业(类)+学校”的志愿填报方式,考生可选择一所学校中的多个专业(类),也可以选择一个专业(类)及对应的校内专业方向。同时,志愿填报也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更加强调综合素质的评价。
总的来说,高考志愿的变化是为了适应新的高考模式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填报志愿时,考生需要更加注重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同时也要关注学校和专业的实力和未来就业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