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常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平行志愿:高考平行志愿是指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可在指定的批次同时填报多个平行院校志愿。
2. 投档线:当考生电子档案投给某所学校,学校的招生人员从这名考生的分数到该学校的所有专业进行排序,分数高的考生会优先选择专业,而分数低的考生可能面临被退档的风险。
3. 专业录取规则:常见专业录取规则有分数优先、专业级差、遵循志愿。分数优先指专业录取按照成绩从高到低依次进行,第一专业志愿无法被录取时,看第二专业志愿,以此类推。专业级差是指录取非第一专业志愿考生时的分数差额。遵循志愿是指学校在录取考生第一专业志愿和非第一专业志愿时采取平等对待的策略。
4. 高考冲稳保原则:冲一冲:把有希望够得着的理想学校作为A志愿;稳一稳:把与自己成绩“门当户对”的学校作为B志愿;保一保:把比自己成绩稍低点的学校作为C志愿;垫一垫:将D志愿学校作为万一没被录取还有再次被其他学校录取的机会。
以上只是高考志愿常识的一部分,报考时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和招生政策进行调整。
另外,高考志愿填报是人生大事,关系到考生的未来和人生,因此建议咨询教育专家或机构,获取准确信息,并做出理性决策。
1. 平行志愿填报规则的变化:平行志愿的填报数量和填报顺序对考生录取影响很大,考生需要认真对待。同时,平行志愿的投档原则也发生了变化,由过去“保护第一志愿”的投档原则,变为“位次优先、遵循志愿、一轮投档”。此外,平行志愿的投档不再设置专业服从调剂选项,考生被投档后,是否服从专业调剂,由招生院校按有关规定执行。
2. 高考加分项目进一步大幅减少:近年来,我国已将高考加分项目大幅减少,并已取消了95类考生的加分项目。这减少了加分项目和分值,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改变“加分多多益善”的现象。同时,保留的加分项目应更注重促进素质教育、鼓励多元录取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3. 高考招生录取机制的变化:在高考录取机制方面,部分省份开始实行“两依据一参考”的录取模式。这一模式以高考统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依据,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来选拔人才。其中,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是为了避免单一评价方式带来的弊端,使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客观和全面。
4. 高校招生专业变化:一些高校对招生专业进行了调整,如部分高校将部分热门专业调整为拔尖创新实验班或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这些新模式更注重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
总的来说,这些变化对高考志愿填报的策略和技巧提出了新的要求。考生和家长在准备高考志愿填报时,需要密切关注这些变化,了解相关政策和规定,结合考生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志愿填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