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志愿填报和征求志愿是两种不同的志愿填报方式,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和场景。
常规志愿是在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中,考生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规则,被一所院校录取。在常规志愿填报阶段,考生可以填报多个院校,但每个院校可以选择多个专业和是否服从调剂。这种填报方式适用于大部分考生和家长,填报过程相对稳定,风险也相对较小。
而征求志愿则是在常规志愿录取结束后,部分院校招生计划未完成的情况下,考生可以再次填报志愿。这时,考生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如院校和专业是否适合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名额等。征求志愿的填报机会相对较少,但一旦被录取的机会也更大。
总的来说,常规志愿填报适用于大部分考生和家长,填报过程相对稳定,风险也相对较小;而征求志愿则更适合于那些未被录取或者想要追求更好院校和专业的考生。考生在填报志愿时,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
常规志愿填报与征求志愿在最新变化上,主要体现在填报时间、投档录取以及征集次数等方面。
1. 填报时间:以往常规志愿都是在所有志愿填报前的集中时间段统一填报,而征求志愿则是在常规志愿录取结束后,择时填报。现在,有些地区在常规志愿录取结束后,会立即公布剩余计划,及时组织征求志愿的填报,时间更短,效率更高。
2. 投档录取:征求志愿的录取过程中,所有未录满的院校都会进行同时投档,增加了考生可以填报的院校数量,提高了考生的录取机会。此外,部分省份在录取过程中不再设置院校专业级差,一定程度减少了专业间的分数差距,增加了考生专业录取的确定性。
3. 征集次数:随着新高考的实行,传统的专业+院校模式给考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增加了考生的征集次数。征集次数的增多,给了考生更多的选择机会,也使得考生在志愿填报中的博弈更加复杂和丰富。
总的来说,常规志愿填报与征求志愿在填报时间、投档录取以及征集次数等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些变化为考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录取可能性。考生在填报志愿时需要综合考虑自己的成绩、兴趣、专业和地域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志愿填报。